东亚小花蝽

Orius sauteri   Poppius
   

  20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为本属内体型中等大的类型(图325)。头黑褐,长0.26,宽0.37,头顶中部有纵
列毛,呈“Y”型分布,两单眼间有一横列毛;触角第1、2节污黄褐,第3、4节黑
褐,第3、4节毛长者可等于或稍长于该节直径;各节长0.12:0.27:0.19:0.21。前胸背
板黑褐,长0.27,领宽0.30,后缘宽0.70;四角无直立长毛;雄虫的侧缘微凹,雌虫
的侧缘直,全部或大部分成薄边状;胝区隆出较弱,中线处具刻点及毛,胝后下陷清
楚,胝区之前及之后刻点较深,成横皱状;雄虫前胸背板较小。前翅爪片和革片淡色,
楔片大部黑褐或仅末端色深,膜片灰褐色或灰白色;外革片长0.66,楔片长0.35。足
淡黄褐色,股节外侧色较深;胫节毛长不超过该节直径。雄阳基侧突叶部较狭细,弯曲
约成一直角,有一细小的齿,紧贴叶中部前缘,易被忽略;鞭部短,几不伸过或稍伸过
叶的末端,基部成狭叶状扩展,扩展部分长占整个鞭长的2/3,其末端有一向上翘起的
小突起(图329)。雌虫交配管基段弯曲成直角状,端段细长,直径为基段的1/2,比基
段长(图348)。体长1.9—2.3.
吉林二道白河标本 触角全部污褐色,前翅褐色,仅楔片末端深褐色。
本种与中国小花蝽 0. chinensis Bu et Zheng 最为接近,区别见中国小花蝽。
观察标本 1♂,黑龙江牡丹江,1980.Ⅷ.1;6♂6♀,吉林长白山二道白河,
740m,1986.Ⅵ.20,卜文俊采;5♂9♀,辽宁兴城,1964.Ⅵ.2—Ⅸ.11;4♂8♀,
河北大城,1976.Ⅵ.11;2♂10♀,河北昌黎,1958.Ⅷ.18—21;1♂51♀,同前,
1985.Ⅺ.22,卜文俊采;36♂57♀,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,1985.Ⅵ.22,卜文俊采;
1♂,河北兴隆雾灵山,1973.Ⅷ.26;1♂9♀,天津市宜兴埠,1973.Ⅵ.28;5♂
7♀,天津红光农场,1974.Ⅴ.27—Ⅵ.11,邹环光采;3♂1♀,天津青光农场,1975.
Ⅵ.3—17;2♀,同前,1974.Ⅴ.27—Ⅵ.10;1♂同前,1973.Ⅵ.1;4♂,天津南开
大学校园,1986.Ⅸ.29,卜文俊采;1♂1♀,天津南开大学校园,1965.Ⅸ.13;1♀,
同前,1962.Ⅷ.4,王子清采;2♂10♀,天津南开大学农场,1962.Ⅷ.8,卢剑铨采;
19♀,同前,1962.Ⅷ.8—30,王子清采;1♂,地点同前,1964.Ⅹ.27;1♀,同前,
1959.Ⅲ.31;4♂15♀,天津,1962.Ⅷ.22—Ⅸ.16;1♂,天津蓟县八仙桌子,
1985.Ⅸ.19,卜文俊采;5♂10♀,天津西郊铁铝店,1985.Ⅵ.23,(采自扁蓄);
1♀,天津杨柳青,1956.Ⅸ.10;1♂,同前,1962.Ⅷ.16;1♂7♀,同前,1963.Ⅹ.
11;5♂18♀,天津杨庄子,1962.Ⅸ.12;3♂3♀,北京,1986.Ⅴ;1♂,北京海淀
黄庄,1956.Ⅹ.6;9♂7♀,山西高平,1974.Ⅸ.17;7♂14♀,山西垣曲,1974.
Ⅸ.11—14,穆强采;3♂5♀,山西太原,1975.Ⅷ.25,邹环光采;18♂27♀,山西
襄垣,1974.Ⅸ.22;3♂15♀,山西运城,1974.Ⅸ.14;1♂4♀,甘肃天水麦积山,
1600m,1986.Ⅷ.5,卜文俊、李新正采;6♂6♀,甘肃康县,1120m,1986.Ⅷ.2,
卜文俊采;2♂3♀,河南偃师肖村,1976.Ⅴ.27,刘国卿采;6♂2♀,湖北房县城
南,1977.Ⅵ.20,邹环光;2♂2♀,湖北房县桥上,1977.Ⅵ.20,穆强采;2♂5♀,
湖北武汉,1977.Ⅵ;1♀,湖北孝感,1977;1♂3♀,湖南株州,1995.Ⅶ.17,卜文
俊采;1♂2♀,江西南昌,1979.Ⅶ.8;2♂3♀,四川金川城关,2000—2300m,
1963.Ⅸ.6—10;1♀,同前,刘胜利采;10♂37♀,四川理县,1500m,1985.Ⅷ.
18,卜文俊采;9♂35♀,四川丹巴,1500m,1985.Ⅷ.2,卜文俊采;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黑龙江(牡丹江)、吉林(长白山)、辽宁(兴城)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北(兴
隆、昌黎、大城、雾灵山)、山西(太原、垣曲、襄垣、高平、运城)、甘肃(天水麦积
山、康县)、河南(偃师)、湖北(房县、武汉、孝感)、湖南(株洲)、四川(金川、丹
巴、理县)

分类讨论

本种为我国中部和北部最常见的小花蝽之一。 Josifov & Kerzhner (1972)根据选模
(模式产地为日本)绘制阳基侧突图,并将此种置于 Dimorphella 亚属中。但根据 Wag-
ner(1952)建立该亚属时所包括的种类分析,Dimorphella 亚属的阳基侧突应该是无齿
的,再根据前胸背板和臭腺孔区的构造等,作者认为应将 0. sauteri(Poppius)置于
Heterorius 亚属之中(郑乐怡 1982)。 Yasunaga(1993)亦同意这一观点,并将其正式置
于 Heterorius 亚属中。